陶渊明用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为区区五斗的薪俸,就低三下气的向他人低头。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个性格耿直,不愿卑躬屈膝并且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真实的陶渊明。当时陶渊明任彭泽县令,有一次,上面派人来了解情况,他的下属提醒陶渊明要
陶渊明用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为区区五斗的薪俸,就低三下气的向他人低头。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个性格耿直,不愿卑躬屈膝并且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真实的陶渊明。
当时陶渊明任彭泽县令,有一次,上面派人来了解情况,他的下属提醒陶渊明要穿戴整齐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。陶渊明听了后长叹一口气,留下一句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就辞官归乡了。
回家后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,一边读书写作,一边躬耕农田,从此过着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。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足以证明以下两点:
第一,陶渊明是有心参政的。陶渊明少年时就有“大济于苍生”之志,他是心系国家的,然而在他所生活的年代,恰是濒临动乱的岁月,如此清廉正直的陶渊明就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,是无法被现实黑暗的大染缸所浸润玷污的,他的政治抱负也就难以实现。
虽然道路艰难,陶渊明还是做了很多的尝试,他做过许多官,虽都不长久,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志向,可见陶渊明是时刻想着参政的。
第二,陶渊明是接受现实的。久在官场的陶渊明,已经亲眼目睹了社会的不堪,生存让他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。
陶渊明远离官场,实则是给自己自由,为自己赢得尊严的表现。 陶渊明晚年是在贫苦和疾病中度过的,虽然他的身体遭受着病痛,但他那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高风亮节为他赢得了精神的满足,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 扩展
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真正原因不是什么自由散漫,倚老卖老。
而是不愿意向那些羞辱自己的恶势力低头。
况且,陶渊明特别崇尚孔子的那种君臣父子之道
在他眼中,一个年纪大的,资历深的,却要向年级小的,心思坏的低头,这是万万不能答应的。
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 扩展
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,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,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。
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,尽管也彷徨过,动摇过,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,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。
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,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。他叹息说:“我岂能为五斗米,向乡里小儿折腰!”
从此,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。 有失必有得,陶渊明因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,获得了人格的尊严,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。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,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